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
“红色记忆·大别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讲解员大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许昌烈士陵园按照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要求,提前谋划、精心准备,仔细雕琢讲稿,认真拍摄参赛视频,积极参加了“红色记忆·大别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讲解员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巍巍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也是一座篆刻业绩的丰碑。下面,让我们通过三段感人至深的大别山英雄故事,重回那段烽火岁月,铭记这座英雄的山和这些英勇的人......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从此,肖国清把自己和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她走村串户,联系群众,宣传革命;她乔妆打扮,深入敌巢,收集情报;她巧改歌词,放歌传信,通报敌情。有一次,她发现敌人的大部队开往了东山,就连夜跑到连康山领来游击队打了个漂亮的袭击战,打死、打伤、活捉清乡团几十个人,使敌人提起来就胆寒!在肖国清的帮助下,游击队一次次化险为夷。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她也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1933年,箭厂河乡革命群众遭到敌人残酷镇压。为掩护群众撤离,肖国清不幸落入清乡团手中。“把这个小共匪的头发一缕一缕拔下来,看她说不说!” 无法威逼利诱出党的机密,敌人开始疯狂地叫嚣。头发被拔光了,冷汗和着血水滴到脚下,一滴、两滴、三滴......肖国清咬紧牙关,仍不肯出卖战友。敌人兽性大发,竟将竹签一根一根钉入她的手指!钉进去,拔出来;拔出来,再钉!……剧痛使肖国清一次又一次昏迷,而敌人用凉水将她泼醒后,得到的仍然是那三个字:“不知道”!
1936年冬,大别山普降大雪,金刚台银装素裹。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上午,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划破宁静的山林,商南妇女排年龄最大的女战士张敏,在藏身的红军洞中产下了一名女婴。在这冰天雪地的洞穴里,小女娃的到来给大家艰苦的游击生活增添了许多喜庆与希望。女娃嗓门特别大,哭声能传得很远,大家都说这个小姑娘长大一定能当红军宣传员。母亲张敏更是深爱着这个孩子,总是抱着她亲个不停,她希望孩子能快快长大,接过自己手中的枪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打倒反动派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可是,就在小女娃出生的第六天 ,疯狂的国民党反动派又对游击队展开了一次拉网式“清剿”。金刚台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山洞里所有的战士都屏住呼吸等待敌人的到来。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响起,所有人的心都纠到了一起。“啪啪啪啪......”洞外传来一阵枪声!“快,把被子给我!”张敏赶紧接过战友递来的包被,轻轻盖在女儿的脸上。“别哭,孩子,不能哭啊!”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张敏下意识的将还在哭泣的孩子抱得更紧,更紧……山洞附近传来了一阵骚动,之后是久久的宁静。在确定敌人彻底离开后,大家才松了口气。而张敏好像从梦中惊醒般,迅速打开包被。襁褓中是孩子那毫无血色、挂满泪痕的小脸。张敏用颤抖的手指试探孩子的鼻息,当她碰到的一瞬间,心像刀扎一般疼。她使劲将孩子揉进自己怀中哭喊到:“孩子啊,是娘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啊!快睁开眼、睁开眼再看看娘,再吃口奶吧……娘还没亲够你……没亲够你啊!”抱着孩子渐渐冰冷的身体,她久久不愿松开。她是母亲啊!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她更是一名红军战士!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让五星红旗插遍大别山,她没有时间悲伤,她要继续战斗!
战斗发起前,营长赵崇德给大家做了最后的动员:“兄弟们,战斗结束后,咱们要么在庆功会上见,要么在追悼会上见,不夺胜利,决不罢休!”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党费证和仅有的 3 元钱交到营支部书记手中:“要是我阵亡了,这些钱要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战士们深受感动,举起钢枪,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夜色中,这支英勇而沉默的队伍悄无声息地过了滹沱河,带着一股不可遏止的强大力量,向着阳明堡机场奔涌而去。进入机场后,赵崇德大喊道:“同志们,跟我来,冲啊!”瞬间火光冲天,赵崇德带领战士们在敌人的仓促应战之时,抱着炸药包和手榴弹就冲上了停在机坪的敌机,鬼子的“机窝”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炸开了花。战争年代,谁是不是共产党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那些作战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准是党员。身为党员的赵崇德靠前指挥、带头冲锋,带领战士与敌激战近1个小时,共歼灭日军100余人,炸毁敌机24架。
新时代 新起点
许昌烈士陵园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软硬件实力,创新褒烈育人形式,把红色故事讲出时代内涵,打造许昌红色文化高地。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626号
豫ICP备19008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