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许昌烈士陵园官网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辛亥革命之河南起义

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29 阅读:1967次

1.jpg

图片1.png

张钟端,字毓厚,1879年生。河南省许昌县长村张人, 他自幼聪颖,1905年以诸生考送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求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活动。

图片2.png

1907年他联合留日豫籍同学,在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资助下,创办《河南》杂志,担任总经理,杂志出版10期,最后被日本警署勒令停刊。

图片3.png

清驻日公使停发了张钟端的留学公费,张钟端不甘屈服,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坚持完成学业。于1911年毕业后回国。缘于刘青霞之交,入刘兄马吉樟湖北臬台幕。

图片4.png

张钟端暗中往来于汉、沪间,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与和组织武昌起义。10月10日武昌一声炮响,首义成功。武昌军政府成立,任命张钟端为军政府参谋长。

图片5.png

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而河南迟迟没有动静,经与同盟会河南分部同志王从周、王庚先、张登云、刘炳阁等人商议后,张钟端主动请缨回河南组织起义。

图片6.png

同盟会决定以法政学堂及驻地陆军中的学生和部分军警界人士为骨干,联络仁义会等组织,共同发动起义,大家公推张钟端为起义军总司令。

图片7.png

还决定乘河南新旧巡抚宝棻与齐跃琳交接的有利时机,于12月22日夜晚以举火鸣炮为号发动起义,起义人员里应外合占领开封。

图片8.png

开封城外的红枪会、仁义会按计划向开封进发,参加起义的新军也做好了准备,驻在禹王台的炮兵营把4门炮也移至高地,炮口指向巡抚衙门,古城开封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

图片9.png

22日晚上,张钟端和部分起义骨干集合在前营门省优级师范大学堂(今河大医学院)作起义前的最后部署。不料被混进革命阵营的清开封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及张光顺、江玉山等人包围了会场,大肆开枪捕人。

图片10.png

起义人员多人受伤,除少数突围逃脱外,张钟端等31人被捕。清军在万善寺又逮捕了李干功等9人,当去政法学堂逮捕张登云时,将政法学堂的9人悉数捕去。

图片11.png

清军连同沿途所抓嫌疑人等共50余人被捕。这时等候在城内外各处待命的各路人马久等不见信号,待得知消息后于拂晓前方各自撤去,河南起义宣告失败。

图片12.png

张钟端被捕后,在河南巡抚及巡警道、开封府、祥符县的会审中,痛斥清廷卖国祸民。当问其担任何职时,答日:“河南军政府参谋长。”再问其同党共有几人时,曰:“除满奴汉奸外,皆是同党。”被问者气壮山河,问者语噤。

图片13.png

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及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李干功等11人被分别杀害于开封西关、南关,这就是后来所称的“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

图片14.png

1934年,河南省政府将11位烈士遗骨合葬于南关铁路北侧。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十一烈士墓迁葬禹王台公园,并命名为河南辛亥革命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