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竹白烈士,原名嘉炎、号明甫,1878年生,祖籍浙江绍兴,后迁居河南许昌。1905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结识张钟端等人。
积极参与革命党与保皇党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论战,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章。1908年回国定居开封,任中州公学总办、河南提学使署督学,暗中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张钟端组织河南起义时,沈竹白负责政、学两界的联络工作。起义当晚开封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会场大肆捕人,沈竹白亦遭逮捕,经其父沈宣昭斡旋,旋即被释。
据史料记载沈竹白之父沈宣昭,清光绪年间曾任项城知县,与袁世凯有旧交。袁回项城原籍葬其生母刘氏时,沈竹白曾随父前往吊唁,深得袁的赏识。通过袁世凯的干预,沈竹白得以释放。
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等11烈士惨遭杀害,暴尸荒野,无人敢于收殓。
烈士的牺牲使沈竹白无比痛心,他不计个人生死,决心收殓遇难同志的遗体。沈竹白一方面与慈善机关疏通关系,一方面找操办丧事的杠铺请他们出面收敛遗骨。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带领杠夫亲赴刑场寻找烈士遗骨,并将收殓完的遗骨安葬在开封南关官坊义地。
沈竹白的义举再次震动了清廷,河南当局下令逮捕沈竹白,他闻讯后连夜出走,绕道天津逃往上海。
同盟会对其行为“皆以粤之朱执信收葬黄花岗72烈士目之”,有“南朱北沈”之说。因此,受到辛亥革命同志的尊敬。
中华民国成立后,沈竹白返回河南,为就义烈士遗属善后及建立纪念碑事宜,他一面上书省议会,一面面见豫督张镇芳提出请求,终于获准给烈属发放抚恤金。
1914年,沈竹白响应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二次革命”,触犯了袁世凯的切身利益,被袁世凯的表弟豫督张镇芳逮捕,杀害于开封孝严寺。
行刑前沈竹白神色自若,曰:“各国革命流血,譬之一盆;中国只有一杯,不亦甚易乎?”乃慷慨就义。后迁葬于开封禹王台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园。
2020年7月30日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626号
豫ICP备19008431号-1